琉璃瓦廠家的產品日常保養,核心是在倉儲、轉運、展示全流程保護釉層完整性、防止瓦體破損風化、確保產品性能穩定,為后續施工和使用奠定基礎,具體注意事項如下:
一、倉儲環境的精準管控
溫濕度與通風控制
存儲環境需保持干燥通風,相對濕度控制在40%-60%,避免高濕環境導致瓦體表面結露、釉層受潮滋生霉斑,或內部胎體吸水后在低溫下凍裂。
溫度維持在5-30℃,避免長期高溫暴曬(加速釉層老化褪色)或極端低溫(尤其陶土胎體琉璃瓦,易因凍融循環產生裂紋),倉儲區域應遠離熱源和冷庫。
場地與堆放規范
倉儲地面需平整堅實,鋪設防潮墊(如塑料膜、木板),避免瓦體直接接觸地面受潮;同時做好排水措施,防止雨水倒灌或地面積水滲透。
按規格、型號分類堆放,采用“立放為主、分層隔離”的方式,堆疊高度控制在1.5米以內(大型琉璃瓦可適當降低),層與層之間鋪墊軟質緩沖材料(如泡沫板、氈布),避免瓦體擠壓、摩擦導致釉層劃傷或邊緣破損。
嚴禁在瓦堆上方堆放重物,或與尖銳金屬件、腐蝕性材料(如水泥、酸堿試劑)混存,防止碰撞損壞或化學腐蝕。
二、產品外觀與釉層保護
定期清潔維護
每月對庫存琉璃瓦進行一次表面清潔,用軟質毛刷或干抹布清除灰塵、雜物,避免粉塵長期堆積吸附潮氣,影響釉層光澤。
若表面有頑固污漬,用清水輕輕沖洗,晾干后再放回原位;嚴禁使用鋼絲球、砂紙等堅硬工具打磨,或用強酸、強堿清潔劑清洗,防止破壞釉層結構。
釉層與瓦體完整性檢查
定期抽檢瓦體,重點查看釉層是否有剝落、開裂、氣泡、缺釉等問題,以及瓦體邊緣是否有磕碰破損,發現瑕疵產品及時隔離標注,避免流入市場。
對于帶有描金、彩繪工藝的琉璃瓦,額外做好防掉色保護,避免陽光直射或接觸油污,可覆蓋防塵罩減少外界影響。
三、轉運與裝卸過程防護
規范裝卸操作
裝卸時采用軟質吊帶、真空吸盤等專用工具,嚴禁直接用鋼絲繩捆綁或暴力拖拽,避免勒傷釉層或導致瓦體斷裂。
操作人員需佩戴手套,輕拿輕放,單塊搬運為主,批量轉運時使用定制周轉箱(內部填充緩沖材料),確保瓦體在轉運中無晃動、無碰撞。
運輸車輛與防護
選用封閉式貨車運輸,避免露天運輸時淋雨、暴曬或被沿途粉塵、雜物污染;若需露天臨時轉運,需用防水帆布全面覆蓋,并用繩索固定牢固。
車廂內鋪設緩沖墊,瓦體堆放高度不超過車廂護欄,不同規格的瓦體分開擺放,避免運輸途中相互擠壓摩擦。
四、展示樣品的專項保養
展示環境防護
展廳內的琉璃瓦樣品需放置在干燥、避光的位置,避免陽光直射導致釉層褪色;若采用開放式展示,需定期擦拭灰塵,并用透明防護罩隔離,防止人為觸摸刮傷或沾染污漬。
避免將樣品放置在空調出風口、加濕器附近,防止溫差過大或濕氣直接侵蝕,導致釉層出現裂紋。
樣品維護周期
每周清潔樣品表面,每月檢查釉層是否有磨損、褪色,對于展示時間較長的樣品,可定期更換,確保展示效果;若樣品用于戶外展示,需額外涂刷一層耐候性防護劑,增強抗紫外線、抗雨淋能力。
五、長期庫存與季節針對性保養
長期庫存管理
對于存儲超過6個月的琉璃瓦,每3個月進行一次全面檢查,重點查看瓦體是否有隱性裂紋、釉層是否老化,必要時重新整理堆放,更換受潮的緩沖材料。
遵循“先進先出”原則,優先出庫存儲時間較長的產品,避免長期積壓導致性能衰減。
季節防護措施
雨季:增加倉儲通風頻次,檢查防潮墊和包裝是否完好,及時更換受潮的防護材料,防止瓦體受潮發霉。
冬季:重點做好防凍措施,確保倉儲環境溫度不低于0℃,避免瓦體因內部水分結冰膨脹產生裂紋;下雪后及時清理倉庫周邊積雪,防止融化水滲入倉儲區域。
沿海地區:增加清潔頻次,定期用淡水沖洗瓦體表面的鹽霧殘留,晾干后涂抹一層專用防鹽腐保護劑,防止釉層被鹽霧腐蝕脫落。
六、質量追溯與破損處理
建立保養臺賬
詳細記錄每批次產品的入庫時間、存儲位置、保養時間、檢查結果,對發現的問題(如釉層劃傷、瓦體裂紋)及時標注并跟蹤處理,便于質量追溯。
破損產品處置
對于輕微破損且不影響使用的產品,可進行修復(如用專用釉料修補小面積缺釉),經檢驗合格后再入庫;破損嚴重無法修復的產品,分類回收處理,避免混入合格產品中。
分析破損原因,優化倉儲、轉運流程(如調整堆放方式、更換緩沖材料),減少后續損耗。